
深夜热搜上出现:APEC会议期间,高市早苗与台湾当局人员会面后,在日本社交平台上高调宣传,并抛出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的言论。时点卡在中美刚刚进入休战期、中日元首刚刚对话之后,趁局势还比较稳定的时候,迅速把火苗点燃到了台海边缘。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边会合影。直接对接台方,还将“维持台海现状”等敏感话题塞进中日会谈,明显是在给国内、给中国、也给美国表演政治秀:在涉台问题上更猛、更硬、更靠前,顺便为其极右翼立场打上标签。
中方反应很快很明确。外交部强烈抗议、严厉斥责,并指出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,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,警告不要把日本在台殖民史当作政治投机的素材,告诫大家要三思而后行。直接把“台湾地位未定论”压下去,不留搅浑水的余地。 过去美日多以低级别露面控风险,姿态到了、分寸犹存;此次高市以最高层身份碰面并主动抛敏感点,是在探底线,也试图在党内与对外“立靶子”。从短期来看是看热闹,从长期来看是要防范隐火。中方目前不打算把反对意见停留在记者会上,不会升级为召见或者更严厉的反制措施,但是态度已经明确,民间情绪正在升温。石破茂任内刚刚出现的回暖以及临时性的沟通安排,可能会被按下暂停键,“政冷经热”是否能够继续存在一时之间还存在疑问。
外界原本认为茂木敏充回归外相会使得路线更加务实,至少能够稳定经济;但是高市却越线,在经济方面依赖中国市场,在政治上不断挑衅中国的神经,这种分裂迟早会传导到实体经济、外需订单以及供应链上。 从大的图景来看,特朗普访日高调互动,修宪话题被进一步放大;美国的战略呈现出军力回拢、风险外包、新门罗主义的影子。台海是美国长期的关键棋,不一定亲自出手,可能会让盟友出招,自己在后面换筹码。高市的修宪冲动正好符合这条外包路线,在见了特朗普之后就把台海提到台前,并抢先站位。中美元首峰会没有突出台海,反差传递出的信息是:美中正在努力稳定边界,有人愿意在前线上更加积极地承担起责任。
主动去承担并不代表能够承受得住。台湾光复80年,历史的伤痕依然存在,日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目了然。此时大张旗鼓地宣传,让人联想到议会中主张“军力正常化”的声音。撕开旧伤,不一定能带来现实的安全和繁荣。企业关心的只是订单、供应链和资金成本;如果中日政治关系恶化,经贸热度就难免受到影响。美国关税在前,亚洲自造摩擦在后,日本很容易陷入“两头受压”的境地。高市若依靠操弄涉台来巩固党内支持的话恒财网,最后恐怕会自取其祸;民众关注的是物价、就业、出口以及信心,而不是短暂的掌声。 不少人把这次会面看作是一种试探,试探中国的底线、美国的期望、日本社会的承受能力。试探可以有,但是越界之后,付出的代价绝不会只停留在外交辞令上。东亚区域合作好不容易回暖了,供应链重组、产能外溢、制造回流也在推进中,如果在台海边缘搞政治秀的话,最先感受到寒意的,大概就是本国的中小企业和出口商了。
台湾问题不是某位政治家的把戏,它是历史、国家认知和区域安全的交汇点。中方已经明确拒绝了“地位未定论”,没有给炒作的空间,把历史和现实都摆到台面上来。并不是没有道理,而是一条不能商量的底线。把这条线当作选票工具的人,就是在往危险上靠近。 这场闹剧的逻辑很简单:赖当局要舞台,美日部分力量愿意在低风险下露面来传递信号、不越红线;高市把红线踩得更近,赢得短期声量,但也把中日关系推向了悬崖边,石破茂试图修复的信任被迅速消耗。经贸合作的暖流还在,寒潮已经开始结冰;更糟糕的是,这会加深东亚内部的不信任,催化军备讨论,抬高地缘风险溢价,最后使得所有人的发展成本一起增加。 接下来,短期内中国可能会把话讲得更重一些;日本政坛上的务实派和强硬派之间的较量会更加直接。从长远来看,中美主线仍然是关键:主线越稳定,外围玩家就会越有动力出来刷存在感。东亚经不起把戏当做战略来折腾。高市的政治表演可以得到流量,但无法获得长久的安全和繁荣;如果中日再次走向“政冷”,那谁来为经济大盘买单,这是绕不开的问题。
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